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秦金根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秦金根书法赏析

2012-08-06 11:46:3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昱之 周国亮
A-A+

  我与秦金根先生的相识,是缘于我的《桐城派四祖词林印谱》的编辑出版,时间在2007—2008年间。又因为每一次见面,都谈的是其他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到他自己书法的方面,所以对于秦金根先生的书法了解的就非常少。只是有一件悬挂在办公室里的作品(苏东坡《记承天夜游》),每一次去的时候,都会仔细地审视拜读,不过那也是2010年他搬了办公室以后的事了。但是对于金根先生有关书法方面的观念,倒是交流的比较多。

  金根先生每一次与我谈起书法的时候,大多提到一些极为我赞许的观念,如强调“读书”,要“做学问”,作品要有“书卷气”,“知识、技法、积累”等,更为重要的是“心态平和”,“不急于形成风格”,“风貌渐进”。而以之反观此次金根先生发给我的这些图片,两下相较,便知道这些认识,其实就是金根先生的夫子自道。这次金根先生发给我作品图片有19件,创作年份最早的是2006年的,也有近几年的,大多是去年的作品。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是他的一种认识: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大都是书家们四五十岁成熟以后的,而年轻时比较稚嫩的部分,大都不存在了。尽管原因很复杂,但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从这个角度来观赏金根先生这批作品,就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是金根先生精心挑选的,这可从文字内容、表现效果以及其特有的审美趣味等方面看出来。

  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基本上郑板桥(八件)、苏东坡(五件)的诗文,《世说新语》(三件)的节录,另有“古诗十九首”选一、谢眺诗一件、启功先生诗一件,合计19件,其中有一些作品文字内容还是有重复的。作出这样的安排,大约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金根先生曾经做过郑板桥的专题研究,出版了《中国书法家•郑板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在这种深入的研究中,必然会对板桥先生诗文、书画作了极大程度的了解,同时也会对板桥先生的人格魅力产生极高的景仰之情,因之大量书写板桥先生的文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板桥先生的书法风貌或者美学思想。

  二、近几年来金根先生主攻东坡居士的书法,自然也会大量接触居士的文辞。居士的书法是“宋四家”之首,已无异议;同时也是“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这也早已是定论。居士之文独居魅力,无疑也是极为适宜作书写的对象。

  三、《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所以近当代有许多书家都喜欢把这部书的内容作为书写的对象。金根先生也不例外。

  四、其他三件作品分别为《古诗十九首》之一、谢眺诗及启元白先生诗作。《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南朝谢朓的诗作,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融会铸炼,渗透以自己的人生感情,寄托以身世之感,用形象真切、明密省净的语言加以表达,配以和谐的韵律,因此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谢朓的诗无藻绘流丽之奇,而有清新自然之美,看似平淡,实则含蕴深厚。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就不同情怀触发各种联想,引起共鸣。启元白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鉴赏家,也是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其诗作也是独具魅力的。

  这些作品都是用行书书写的。前面说了,近几年金根先生已经由以前的“博采”晋唐转向专攻东坡居士了。东坡居士最善行书,故而金根先生行书学的最多的也是东坡居士的行书。大概又由于“专攻”和希望深入的需要,字形的大小也大都相似,很少有变化。所以,作品尺幅的大小,多是字数多寡的变化,而不是依靠字形的大小的变化来表现的。东坡居士也基本如此。所以依次看来,金根先生的这批作品应该很难得有什么变化。但是细察之后,却远非如此。

图一 郑板桥词满江红一首

  相较他书,此件作品韵味稍淡,气息平和而深重厚雅。

图二 郑板桥诗钞后刻诗序

  此幅书至“经世”之后,多用“反扭”之笔,筋张骨立,感概壮怀之情自生于此。

图三 郑板桥诗二首

  此幅有居士小手札意味,兼有米南宫早期集字时方而拙的意味,体势也比较疏朗,好像回到了怀仁集右军的《圣教》。最令人回味的是清闲淡雅的气息。

图四 郑板桥诗七首

  此幅颇有方拙之笔,气息深稳。字距稍大于行距,用笔厚、重、拙,亦能跳宕飞扬,每一字皆有变化,极尽长短、方圆、宽窄、粗细、轻重、欹侧端庄、繁简、开张紧密之对比,所以多有字眼。最为难得的是,既能极尽变化,又能统筹风格,极为统一。

图五 郑板桥诗三首

  此幅作品平中有奇。所有的字好像都是老老实实写出来的,但仔细看看,却发现有很多有意无意的对比。如“采”、“成”、“不”、“绿”、“世”等字的重笔,“醉”、“佛”、“岩”、“梦”、“华”、“归”等字的放大,“花”、“有”、“芝”等字的左倾,都与大部分很平实的字产生了很强烈的对比。又数字有明显的米南宫的影子,又相处甚安。

图六 郑板桥题画一则

  此幅作品洒洒落落,有云光月影共徘徊之感。而一意右倾,是东坡居士家法;又一意侧锋而能生动如此不失厚重,亦难矣哉!

图七 郑板桥诗二首

  此幅作品用笔周祥到位,发笔处极尽变化,精妙时呈,映带回护自然,书写用笔节奏最为显著,风格圆厚挺拔,兼有居士、板桥之遗风。

图八 板桥题画一则

  此作最得绵密硬朗之意。平实处似苏,奇肆处似米,矫健磊落处似郑。

图九 苏东坡赤壁洞穴

  此作一意写来,颇未着意,而与用笔、用墨、结字、章法,未尝稍变之,然自有气象在焉。兼有北魏之气息,实则无字不奇,无字不变!大似清末民国初时极为常见的面目而又有所突破,出旧入新。所谓读书人之书,真为此乎?

图十 苏东坡昙秀相别

  此作最具东坡浓墨特点,数处枯笔,颇呈神采,通篇重而拙,欹侧跌宕。

  曾经问过金根先生,其作书,喜用兼毫,浓墨,生纸,如此搭配,而能写出如此的“苏字”,与我对书法技术上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

  近几年来,随着对一些笔墨工具认识的深入,我也越来越感觉到比较专业的书法练习,应该有一个必要的精深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对笔、墨、纸、砚以及碑帖的版本的选择,在此基础之上才会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和对于具体的细致入微技法的掌握与表达。因此,我现在写字,大都是磨墨写字。可以利用平时读书、上网的时间磨墨,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练手练脑,一举三得了。墨需磨浓,写字时置清水于一侧待用。墨磨多了就集中起来,天热了就放进冰箱里。磨墨最大的好处,就是胶轻利笔,墨色远胜墨汁,变化丰富而又纯和。纸,还是可以多选择一些不同质地、光洁与吸墨程度都不一样的,多多地尝试,看看哪种最适宜。东坡居士的时代,书写用纸大约都还是经过精加工的,南唐后主的澄心堂纸被当时人视若拱璧,东坡居士也曾收藏使用过。后来的人即使做不出来那种质量,但总体的性能不会有很大的差距。到了苏、黄、米时期,由于字形渐渐放大了,所用之笔也都大了一些,与稍微早期的蔡襄时期的用笔有了很大的差别,新的制笔方法“散卓法”代替“枣心笔”慢慢成为主流。“散卓笔”其实就是类似今天的兼毫笔,晚唐就已出现了,以羊毫为主,间以硬毫,形制较纯紫毫或其他硬毫的笔大一些,也更容易做到刚柔相济。以之作书,由于含墨量大一些,也就能显得更加丰润,反过来也就促使所用的纸要有一定的吸墨能力。以此看来,唐宋书风的差异不仅与高脚桌椅的普遍使用有关,与纸笔等书写的材料工具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唐末宋初的字与苏、黄、米的字做一些比较,也就能看出来。现在,如果选择苏、黄、米作为临习的对象,所使用的毛笔,不仅要尖锐挺拔,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润”字,润即能圆、能活,易得秀而厚之意。碑帖的事,这里我就不说了。金根先生是高品位的职业出版人,有着良好全面的文化修养,对于碑帖的选择,这方面的水平比我高出多多。

  有一些认识,在此交流一下。金根先生专攻东坡居士的书法已经有数年了,对于苏字的理解把握都应该有一个高度了吧!但就目前看到的这些作品里,我感觉到,金根先生对于东坡居士的发笔处的古秀与收笔处的厚润,表现的较少,更多的是古拙、方硬与恣肆。东坡居士行笔间的茂密与结体的绰约也被金根先生换成了支离与跌宕,这或许是金根先生的有意选择与调整?另外,此次作品的字形的规格大小都在三公分左右。而东坡居士的字形则会随着文字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三,东坡居士的书法学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金根先生是不是还会考虑调整一下步伐,走什么样的路?曾经广博的取法过的能力与认识,不会就白白地丢掉了吧?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作为现代的学书人,学习传统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的,那么金根先生在今后自己的书法艺术形式上,将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尝试呢?谨以上述数点,就教于金根先生。并诚挚地祝愿,在今后的每一个时段里,都会有一种全新的具有秦金根特色的书法珍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秦金根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