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秦金根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宋人”秦金根

2012-08-06 11:13:2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我和金根都早已过了玩捉迷藏的年龄。可是,不知怎的,每当我闲来展阅《清明上河图》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古怪的幻象,仿佛金根就藏在这图中的某一个隐蔽的角落,我在迷宫般的街巷间穿梭,耐心而专注地找寻他,不知不觉,迷失了……

  我不熟悉宋人的都市,那是属于金根的,他游走于那里的每一条街巷,就像鱼在水中戏,从容而快乐。于是,我唤他“宋人”秦金根。

  十几年前,我与金根同在首师大书法所(现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求学,当时所里欧阳中石先生倡导的“博采”与“打通”的思路深入人心。在这种风气之下,锁定某一朝代书风者当然就显得偏狭了,那会儿的金根也还是“通人”秦金根而不是“宋人”秦金根。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金根用功最深的经典是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他和我们多数同学路数相仿,“博采”、“打通”的同时明确最高价值指向所在—魏晋“二王”。金根写《集王书圣教序》对笔法字形变化的追摹异常细心而朴实,但是不从容,也不快乐。他痛苦万分地对我说,王羲之对他而言过于深奥了,技法也太高妙了,吃不消。金根在汉魏碑铭方面涉猎甚广,有几种北魏墓志尤其仿得精到,可他仍是痛苦万分地对我说,写不出“高古”来。唐人的经典他也学过很多,作为上追魏晋的阶梯,他的自我认知还是一贯的痛苦万分,写不出“庄严”来。现在回想起来,求学时期的“通人”秦金根对自己极度的苛刻实际上是他艺术禀赋中一大优长的体现——异常敏锐的方向感。他的方向不在秦汉、魏晋、隋唐,不在“高古”或“庄严”,因此,在他处于逆水行舟状态的时候,便不从容,也不快乐。只有面对着一个伟大的宋人苏轼的时候,当“通人”秦金根凝结成了“宋人”秦金根的时候,他方才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感,那种苏轼所谓“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从容和快乐。即便魏晋相对于宋代的确显示出更高价值,即便汉人和唐人分别具有宋人所缺失的“高古”和“庄严”,金根还是注定要成为“宋人”,最伟大的宋人苏轼的“平易”是天命必然分有于他的财富。

  1998年,大约在冬季,我有幸见证了金根与苏轼的邂逅。那时,金根临摹的苏子技法上疏失颇多,远不及他写《集王书圣教序》和北魏墓志来的精到。但是,那超出了单纯技法层面的气息和光晕映托出了金根“平易”的幸福感,那是一种回家的感觉,金根写出了苏字中最迷人的松弛厚味,这对于现代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想像的事情。

  不过,终于找到回家的幸福感的金根却又面临着新的苦恼,在与最伟大的宋人苏轼邂逅之前,他已经熟识了最奇异的宋人米芾,他无法做到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那样,邂逅了朱丽叶,就全然忘却了旧日的心上人罗瑟琳。

  “通人”时代的金根已仿得一手好米字,但他当时对“米字”之为“宋字”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在我看来,他学米不过是出自学《集王书圣教序》吃不消后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或者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略动机,米字吸引他的是行书技巧的极端多样性和完备性,而且意思毕竟同《集王书圣教序》相比浅显许多,以之作为上攀魏晋“二王”的阶梯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正是金根的绝顶聪明处,学米而意不在米。但有趣的是,也正是由于他彼时对于米字关注的多在笔法字形,故而尽管熟识,却未结缘,注定要成为“宋人”的金根在与苏轼邂逅之前是不懂作为“宋字”的米字的。

  金根性分近苏,潇散、闲旷、通明、平易,他又是通过苏字才得以回家,重新成为“宋人”的。可他毕业工作后的最初五六年偏偏以学米为主,金根无疑是最爱东坡的,但暂时离开最爱去与当年熟识却未结缘的老米尝试深度心灵沟通,这又是他的绝顶聪明处。这期间金根写的米字可谓“米面苏里”,捕捉住了米字“如一佳士”的风神所在,而有意地对其八面出锋的炫目技法加以简化提纯,使其自然地向自己的最爱流动,直至通会。宋人思想学术神契于魏晋玄学,以清通简要为尚,王弼“得意忘象”之旨,“宋人”秦金根约略得之。

  大约2005年左右,金根终于全方位地重新贴近自己最爱的苏字,尤其再现了苏字总最醉人也最为人所诟病的“偃笔”技法的魔力所在——意态懒洋洋的,肥胖臃肿处容或有之,拖泥带水处容或有之,只是一切都不经意,不着力,绵厚地披拂而过,悠悠的余味。“偃笔”的精髓在于抹去一切发力的痕迹,把硬质的、清刚的、力量的质料熔化成粘稠的浆液,匀匀地几乎无起伏地滚动,力量的元素实际上仍然俱在,只不过,它们被相当自然地随意地隐蔽起来了,那是比所谓“君子藏器”更加脱略机心的从容而悠闲的力量的隐藏,宋人“平易”之美的极则也正在于此。金根的为人和审美风格恰恰是极不喜欢“着力”的,对剧烈冲击或爆发的“金戈铁马”式的美甚至有些本能地逃避,即便在他的“通人”阶段,我也从未见过他临摹过《龙门二十品》或《麻姑仙坛记》之类力感凸现的经典。在这个讲求视觉震撼的“展厅文化”时代,金根的“化力”作风实在显得过于另类了,他对于“偃笔”的执著,其实就是对于与“现代性”完全相悖的“平易”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执著。

  在这“平易”的基础上,金根把米字多样性的结体与节奏等“奇异”元素散落其间,试图觅到调和苏、米的最佳效果,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这种调合还未臻浑融无间之境,尖新的巧思匠心还是稍多了些,反倒与他不甚留意的黄山谷的用意颇多相契处。

  现在的“宋人”秦金根是从容的,快乐的,却也不是全无痛苦,可巧应了那句流行语—痛并快乐着。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秦金根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