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秦金根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根深而叶茂

2012-08-06 10:14:5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赵泾生
A-A+

  1980年代中后期,我在一所师范院校的中文系教古典文学,同时兼教书法课。那是一个躁动的年代,“书法热”席卷全国。各种大赛、大展此起彼伏,各类各级书法组织层出不穷,书法似乎不再是一门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艺术,而演化成了一场仿佛谁都可以一夜成名的浩浩荡荡的群众性造星运动。在我们学校,书法协会也是学生社团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当时,我是全校唯一的兼职书法教师,应校学生会邀请曾举办了一场书法讲座。结束时,我客套地表示,欢迎爱好书法的同学随时到家里来交流。

  几天后,一个陌生的面孔怯生生地出现在我的书房门口,自报家门他是外语系的学生,听了我的讲座说可以来家里求教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看上去有些孱弱又带有几分腼腆的同学可真是个实在人!我性喜安静,教学活动之外,向来深居简出,不太与人交往。全校学书法的学生虽然众多,但除了中文系的学生,还没有外系学生进过我的家门。

  这是我和秦金根的第一次见面。他带来的那摞钢笔字至今记忆犹新:笔画像竹棍一样僵硬,墨水臭不可闻。

  此后,他便成了家里的常客,我们都叫他根子。

  从根子开始,外语、政史、化生等别的系跟我学书的学生逐渐增多,后来竟多过了中文系。在性格上,根子和我一样,都是属于那种慢热的人,进入状态慢,但持久。在那十几个铁杆学书的弟子中间,根子的基础不算好,一段时间过去,看不到明显进步,他也没显出有多着急的样子,仍然那么不紧不慢地练着。记得校书法协会编过一期会刊,刊有他一幅学米的行书,他用的笔名是“寂园”,应该是自甘寂寞、坚守自己精神家园的意思。他的精神家园我想大概就是书法。

  为了激发弟子们的学书热情,当时我做了两件拔苗助长的事。一是让他们参加教学活动,逼他们在教中学。当时,我正在学校举办硬笔书法系列讲座,报名听讲座者达数百人,盛况空前,大阶梯教室坐满了,连过道、窗外都站着人。我让根子他们几个给我当助手,根据教学计划分阶段先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然后分组再去辅导大家。

  二是带领他们参加《硬笔书法鉴赏辞典》的编写,让他们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指导他们动笔写鉴赏文章,目的是逼他们看书。

  应该说,这两件事当时影响还是积极的,“根子们”的学书热情被激发得空前高涨。很多年后,他们还时常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觉得学书起步虽晚,但起点甚高。

  我在高校前后工作了七个年头,因为教授书法的原因,和弟子们结下了亲如家人的情缘。他们可以随意出入我那轻易不让外人进入的书房,可以翻看并拿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甚至自己在橱柜里找酒喝。我们在校内开讲座、办展览、搞比赛;周日结伴骑车郊游,龙头山、天门山、大青山都留下过我们的足迹。为了帮他们改善伙食,时不时地还在家里给他们加加餐。瘦弱的根子被公认饭量最大,只要他在,就从不会有饭菜残剩。每次看到众人谈笑间,他已把战场打扫得碗罄盘净,我便会温馨地感到,他们就是我的家庭成员。

  大学时光美好而短暂。很快,弟子们毕业各奔东西。根子被分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农村初中当老师。在那片闭塞、荒僻的土地上,他在苦闷、寂寞、焦灼中度过了五年。他在信中向我描绘过学校周边单调的环境以及自己迷惘的心情。其中有一段描述令我至今难忘:学校的旁边是一片长满水草的湖泊,傍晚时分,他独自来到湖边,天上有厚厚的云层,一抺橘红的阳光从云隙间射向湖面,一条发亮的水带上,孑立着一只白色的水鸟,水鸟长长的颈项和尖喙像一枝待发的箭指向天空……

  我知道,这既是他眼中的景象,更是他心象的外化。我深信,尽管环境恶劣,尽管内心困惑,但根子不会消沉。

  一个农家子弟,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想到了考研,专业便是他所挚爱的书法。他开始把精力集中到毛笔书法上来。每过一段时间,便带着一大卷习作骑车近两个小时到学校向我汇报。

  几年后,我由于工作变动离开高校,因我而开设的书法课顿时便没了教师。那时,学校的“三笔字”教学已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于是,我想到了根子,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帮助他改换环境的机会。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根子这个只有专科学历的农村初中外语教师被借调回母校,站到了高校书法教学的讲坛上。

  根子清楚地知道,这算不上是命运的转机,而只是人生旅程中一个短暂的过渡而已。要在高校立脚,他还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必须利用好回母校任教这段时间,集中精力,向考研冲刺。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根子真的不愧为是“根子”!当他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便竭尽全力朝着这个方向深深扎下根来,尽管前面有砂砾甚至岩石阻拦,但那充满生命张力的根须仍不屈不挠地、顽强地一直向前延伸、挺进,去吸取让自己长成参天大树的水分与养料。

  考研的道路充满坎坷与艰辛。虽然,对根子坚韧的意志与耐力我并不怀疑,但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变数,往往会羁绊奋进者前行的步履。特别是在他经历了几度功亏一篑的挫折之后,我对他的前途产生了很深的担忧。如果高校不能立足,中学又中断了教学,没有了教龄,他真的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直到1997年他被首都师大录取为当年唯一一名书法研究生时,我那一颗久悬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我由衷地为根子高兴:当一片肥沃的土地展现在面前时,那枝繁叶茂的春天已经在向他招手了。

  年少多梦,梦是理想的源头。20多年前,在遥远的市郊那座被农田包围着的校园里,我和这些“不务正业”、做着书法艺术之梦的学子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几百个日夜。任何一位老师都没有改变学生命运的能力,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求知的道路上,帮他们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虽然,对这颗种子我曾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浇灌与呵护,但我清楚,在更多的时候,我给予他们的只是精神上的支撑与情感上的依赖。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取决于扎根的力度、深度与广度。根子用他今日的成果有力地诠释了这一朴素的真理。

  书者,心画也。知其人,观其艺。在根子第一本个人作品集《驿》问世之际,写下这些往事,我想,这也许是帮助人们解读他作品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根子读研以后,他的作品我见的不多。此前,他一直逡巡于米、苏门第之间。宋是一个文气十足、充满着艺术灵性的时代,根子钟情于宋,与他的个性相符,也与他整天与文字打交道、是个本色的“文人”有关。我向来认为,学宋人,光有好的艺术感觉还不够,还必须有深厚的学养作支撑。文人气质不是靠做作显露,而应该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在当今社会,像根子这样,以学问为根柢,致力于书法艺术实践的探索者,其发展潜力绝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大概是六年前,在根子的家乡南陵县举办的一个展览上曾见过他的一幅小行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读研以后的作品,觉得虽具有宋人形貌,但写得过于小心翼翼,用笔中规中矩,那感觉很有点像宋词版的唐诗。根子毛笔书法起步较晚,对笔性的体味、笔感的修炼还需待以时日,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动笔创作就会产生一丝挥之不去的胆怯。2009年底,他把参加首都师大师生展的一幅行书作品发给我看,内容是他自撰的《奎湖赋》。那是一篇溢满对家乡真挚情感的美文,洋洋洒洒数百字一路写下来,我明显感到了他的笔底已开始透出一种自信与从容。这种自信与从容得益于创作心态的调整,而心态的调适能力则来自于功力的提升与底气的日积月累。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是他近几年的作品。看多了追逐时尚、玩弄技巧的所谓“与时俱进”的时文类“杰作”,再看根子的作品,犹如清风拂面、清泉洗心般舒适。我曾在他《奎湖赋》这幅作品的短评中写道:

  根子是个内敛、不事张扬的人,为人处事很实在。他的字一如其人,用笔一丝不苟,笔笔落在实处。作品在整体上不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是引你细细品味。其实这种淡定的状态正是现代都市人所需要的,更是很多学书治艺之人所缺失的。

  浮躁是遭人诟病而又难以免疫的世纪通病,名利诱惑,金钱膜拜,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而最终沦丧了艺术。根子仿佛置身于世外,一如既往地沉浸在用学术与艺术交织而成的伊甸园里,编他的杂志出他的书,撰他的文章写他的字。“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魏源语)。在这份纯净、圣洁情感的阳光照耀下,相信他艺术之树的根会扎得更深、更稳,理所当然,叶茂花繁三春后,等待他的便是累累硕果的金秋。

2011年2月28日夜于虚静斋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秦金根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